身為超前部署的疫情資優生
-
卻陷入難以阻擋的「煩悶感」迴圈?
▶︎ 從自主隔離到無法選擇
原來的自己生活打理得很好,懂得和自己獨處,不會因為空虛,就急著要人陪,早上到晚上的每個時段,都安排好了各種例行事項,計畫好了下週的旅行,計畫好了下個月的聚會,還有很多很多小目標想達成。
然而,新冠疫情加劇後,儘管下載 APP 疾管家,只接受官方資訊,避免了假消息的傳播,卻避免不了從自主的獨處,到無可奈何的被迫與世隔絕。
▶︎ 一場不確定何時能結束的假期
知道醫護人員的辛苦,所以認真洗手、戴口罩,各種噴酒精,乖乖不囤貨,安慰自己這場動盪,像是短暫的小退休一樣,多了很多時間看看放在片單很久的劇,多了很多時間和很久沒聯絡的朋友聊聊天。
於是每天重複看劇、重複寫作、重複運動,重複各種例行事項,看似一切規律且美好,卻覺得,好像有什麼東西,讓心裡空空的?
▶︎ 都是這些擋不住的「煩悶感」作怪
根據精神科醫師 Richard A. Friedman 可知,新冠肺炎的影響,不單純是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,同時也阻擋了人們最根本的天性:透過挑戰賦予自己存在的意義。
在過去,總是喊著無聊的人,我們或許可以跟他們說:「找點事做,不要念。」然而,現在疫情限縮了我們的選擇,再怎麼想找事做,也無法去旅行,無法和朋友交流,無法透過一次次的挑戰,激盪出更多生命的火花。
▶︎ 想消解煩悶卻變得更加煩悶
更讓人煩躁的是,越是想要脫離「煩悶感」,更加努力的追劇、與人交流,或是去嘗試自己夢寐以求的各種休閒活動,卻更加「煩悶」。
「煩悶感」在心理學中並非身心症狀,也並非單純某次計劃取消所導致,而是長期難以脫離的狀態。
我們煩的不是不能去旅行,而是無時無刻只能待在家,不只是找不到工作,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隨心所欲丟履歷,是每件事情,都被打上了個問號。
▶︎ 一場沒事找事做的心理實驗
然而,「煩悶感」並不是新冠疫情獨有的感受。
曾經有一群學者將人們分組,放進一間有著電擊按鈕的房間 15 分鐘,這些人在房間裡無所事事,最後有 67%的男生以及 25%的女生主動按下電擊按鈕,藉由刺激感受自己的存在,可見尋求刺激,是人類本來就有的傾向。
▶︎ 突破「煩悶感」,可以怎麼做?
從前面一層層的心理分析後,我們可以發現,新冠疫情造成的「煩悶感」,是因為人類原本想要追求意義,活得更有價值的各種選擇受到限縮,為了立即解決這種不適,我們尋求大量的娛樂來消解「煩悶感」,卻陷入更迷惘的巢臼中。
這場疫情來得突然,受到打擊的絕對不只是超前部署的疫情資優生,還有連想休息都無法休息的醫護人員們。為了突破「煩悶感」,我們可以去思考有哪些事情是具有挑戰性的,甚至可以讓自己進入「心流」的?
藉由突破自我,感受存在的意義,來打破不斷重複娛樂的煩悶循環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是奶奶!
喜歡的話幫我按喜歡,然後分享出去,讓我感受你ㄉ愛~
或是追蹤 @psycho._.tw
簡單用心理學,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。
參考資料:The New York Tims《Is the Lockdown Making You Depressed, or Are You Just Bored?》, The Conversation 《Depressed or bored? How COVID-boredom intensifies the fear of missing out》, WebMD 《Making Boredom Help You Thrive During COVID-19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新冠肺炎 #三級警戒 #時事 #心理學 #心理 #煩悶 #感受 #情緒 #自我覺察 #covid19 #news #psychology #emotion #feeling #bored